山水名家

山水画“北宗”之祖——李思训

浏览次数:3827 | 发布时间:2018-10-25 09:23:45

      李思训(651-716,一作648-713),唐代杰出画家。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王李叔良之孙,原州都督府长史李孝斌之子,著名宰相李林甫的伯父。以战功闻名于时,唐玄宗时期晋封彭国公,卒后追赠秦州都督。曾任过右武卫大将军,世称“大李将军”。

      明代董其昌推其为山水画“北宗”之祖。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亦可看到。


   

《江帆楼阁图》,绢本,纵101.9厘米,横54.7厘米,青绿设色,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帆楼阁图》局部

      《江帆楼阁图》的整幅画面以朱砂、赭石、石绿、石青等艳丽石色为主,高大成林的树木多用鲜艳石绿色来填叶,若隐若现于树荫之下杂树的树叶则用比较沉重、接近黑色的石青、深蓝色为主色。各种树木所运用之色彩齐整而又富于变化,充分显示了李思训山水画的匠心独具。此外,《江帆楼阁图》对山水之外人物的描绘继承和发扬了前人人物画的某些精髓画法,使山水画因人物的积极参与而具有了更加浓厚的人文氛围与生命气息。

      他善于用青、绿、金三种颜料绘制具有独特艺术品位的青绿山水画,《江帆楼阁图》就是他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


《九成宫纨扇图》


      李思训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在用笔方面,能曲折多变地勾划出丘壑的变化。法度谨严、意境高超、笔力刚劲、色彩繁富,显现出从小青绿到大青绿的山水画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其作品均散佚。

      从李思训开始,山水画不仅独立于人物画背景,而且也区别于顾恺之烟霞仙圣的虚无缥缈。他的山水画风格在成熟的绘画材料应用基础上更加趋向“重色调”。


《明皇幸蜀图》,传为唐代山水画家李思训(一说李昭道)创作的大青绿设色绢本画。作品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描绘人马行走于崇山峻岭间。画上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御题诗:青绿关山迥,崎岖道路长。客人各结束,行李自周详。总为名和利,那辞劳与忙。年陈失姓氏,北宋近乎惠”。 《明皇幸蜀图》体现了二李画派的典型风格,时代特征明显,是反映唐代山水画面貌的重要传世作品。

      李思训山水画对树木的描绘之法与前代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他所注重的不仅是树木的单个形状,而且还注重单个树木与树木之间交叉取势。因此我们所看到的画面,既有繁茂大树独秀于林,也有只见密叶而不见枝干的各种杂树。杂树之间主次有别,交相辉映。在树木的表现技法方面,树木的叶、枝、干采用的双钩填色法,其技法工整,使树木成为整幅画最重要的装饰物之一。在对松针的描绘上,李思训发展了隋末画家展子虔仅以绿色点染的描绘技法,衍生出一套新的技法,即先用石绿点染,再用两笔石青交叉勾勒来表现松针。这种手法实际就是北宋李成创始的“攒针法”的最初来源。

      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即所谓“时靓神仙之事,合然岩岭之幽” 。
      李思训的山水画以金碧辉煌着称,他的画中最显着的特征是对金色的运用。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