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者:河北工笔画协会 | 发布时间:2019-01-18 08:21:51 | 浏览次数:2380
万壑松风图——五代巨然创作画作
《万壑松风图》描绘了中国北方山水的雄浑景色,各种松树,百姿千态,栩栩如生。千山万壑,亭亭盖盖,苍郁清润。
《万壑松风图》的坡石用淡墨作长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笔点苔,有沉郁清壮之韵。全图的笔墨沉厚浑朴而不失腴润秀雅,天趣盎然。
画作内容
《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江南烟岚松涛,矾头重叠;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浓荫森森;沿着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浓密的松林,“丰”字形的松树随风摇曳;沟壑里聚起团团云雾,缓缓地向上升腾;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桥,在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间烟火。
《万壑松风图》画高远景色,从山脚下可见溪塘小桥,密密丛丛的树木中坐落着数间茅屋,其中一榭依石临水,有白衣人坐其中,从房后望去,蜿蜒山路沿谷涧上去。在两山之间、谷涧之上,有一巨大的楼阁,阁后烟岚弥漫,层岩丛树,飞瀑奔泉; 且又有山楼水榭、远寺长桥, 掩映在万松山壑间。创作背景
巨然首先是一位僧人,其次才是画家,其绘面更注重禅意。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幅画的创作时间是五代末北宋初,在政治变换频频的洪流中,巨然难以“六根清静”。苦闷的现实,俗世的羁绊,绘画成为画家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正是此种心境下,巨然创作了《万壑松风图》。
主题
《万壑松风图》画面中小桥流水,深山古寺,表达出禅宗思想的平实淡恬,使画面更加生活化。当读者凝神注视画面上的千山万壑,群松如涛,山似乎在飞舞,松似乎在奔驰,松风呼啸夹杂着泉涧喧湍,大有撼天动地的浩荡之势,然而,慢慢地这一切开始趋于平息,终于定格冻结,直到只剩下满纸玄色,葱润空明,于是便领悟到那飞动喧嚣、形形色色的万壑松风,不过是世界的表象,就像海面所掀起的浪涛浪花,而世界的真如,乃是永恒地静寂的空明澄澈。至此,读者的心灵仿佛也就与山川一同达到了“神遇迹化”的境地。
画法——点苔法
在《万壑松风图》中,中央留白四周用焦墨点苔,山与山之间也利用焦墨点苔来分割。房舍人物用笔,也不像先前唐代山水画作工细,墨色笔法有了细微变化,更加生动。中国画构图讲究“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这幅画中所面松树还能见到早期山水画画树每棵树单个来表达的影子,导致断面局部效果分散。而在所画溪水中,用来表现水流湍急,画了过多的石块,有的大小雷同,则显得有些杂乱。在画面中景物远近表现上,巨然以所用墨色由重至淡、景物由密变疏、用笔由繁变简来表现。
《万壑松风图》多用长条般的皴笔平列或交织而成,习见的一种是长披麻皴,多用在大片的山坡上,而休积较小的“矾头”,则以较短的皴法和渲染来表现,皴笔以中锋为主(到元代以后,这类皴法都以侧锋为之,故枯薄起来),下笔松浑自然,表现出上山的质感,与关仝挺劲的“钉头皴”不同,山石钩皴之后,用枯笔点苔,多作半圆形,点点着实。苔点是自然山石中丛树、灌木和杂草之类的概括,它在绘画手法上起着点睛提神的作用,自董巨之后,点苔的方法被逐步运用,渐渐形成山水画“皴、擦、点、染”的技法程式。
画法——画树法
《万壑松风图》树干多波折,甚至作蜷曲之状,姿态多变化,给人一种韵律感,仿佛有山风吹动的意味。点叶多浓密,给人繁茂苍润之感。
画法——高远法
《万壑松风图》浓郁的从林、高耸的峰峦、还是清澈的泉流、隐约的山道,皆可能见巨然的风貌,图中笔调浑厚的披麻皴山石,正说明这里描绘的山峦是以上质为主的。山巅和“矾头”上 的焦墨破笔点,簇簇落落,从空落下,更见精神,正是巨然的创造。高远法,实际上就是山峦林木的重叠法,或叫叠嶂法,需要注意的是,通幅的气势和相互的照应。安排流泉、山路的方法,是个好的传统,仿佛人体的血管,可以使整个画面灵动起来。构图
巨然的作品大多是竖式构图,采用全景式构图,气势雄浑壮观、层次感强,近、中、远三个空间层次表现得浑然天成。从山脚至山巅,松林高密,郁郁葱葱。团团云雾为画面营造出幽静深远的情调,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在幽深山谷间,一股清泉奔涌而出,溪边的木桥和水磨坊以及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屋宇楼阁使观者如置于仙境般。 画面中白衣高士正临溪倾听万壑间的松风, 这使得画面更添情趣。作品人物描绘精细传神,表现出画家精湛的绘画技巧。
巨然《万壑松风图》整体尺幅偏高,整体布局呈现出“S”型,用多个“S”型的山脉重叠使画面中景物的表现更为深远,沟壑溪水在画面中央向面面下端左侧流出,山川在溪水两侧呈”S“盘延面上。这幅画可以由下至上分为三段来进行分析:
《万壑松风图》画面近景中,左侧的石滩上有两丛松树,最前面的一棵树横向生长,树冠垂于水面之上,这两丛树和对面石阶上一组松树相互呼应,两边走势都是朝向中央的溪水。中间以小桥相连,凭添野趣,也使水面上不至于略显空旷。右侧的松树后隐约可见到茅舍两三间,临水茅舍前台上有一高士,转头端坐,茅舍中有一童子作摔盒奔走状,二者相对动态鲜明,更加平实近人。左右两边这几丛松树在整林西面树丛中刻面最为详细。屋后有一小径,临溪水围绕山根,由近山盘延至远山而隐,后又现至廊桥而止。整幅画面主山在茅屋后开始。四重山后又顶一层山峰,将下层山脉分为两边。山形高而圆润,下层山与上层山峰间生长几棵松树朝向画面中央。又两重山后溪间有一库桥,后又有一楼阁架于溪上,楼下溪水比前方略为喘急。楼阁正中又有一高士坦胸露腹盘坐观景,左侧三层山与右侧山脉夹溪水于中央,左侧三层为平坡,后垂直向下,顶部几棵松树高耸。中部溪水为此段山中心,气眼所在。由左至右而下,溪间多石以显示水流湍急。楼阁后云气升腾,此为前段山分隔,这段山为巨然着重刻画的主要部分。
画面中段,主山走势已朝向画面中央,由右至左延伸,比前段山脉的墨色减淡处理。山顶矾头上松树丛生,棵棵分明,比起前景的松树也已经更为简略。左侧两山之间云气缭绕,云气之间右侧伸出石台,石台下方作松林瀑布。山侧有淡量勾勒亭台楼阁,以巨然绘画特点僧在主位,可以判断此处应为一座寺院。寺院后云烟缭绕,更是出古刹幽静。松树至上逐渐隐去,至此处作为中段景物结束。名家点评
清代书画鉴赏家李佐贤:此幅笔墨之雄浑,气象之深厚,临摹家纵能形似,焉能神似,断为真迹,又不独宣和双龙诸玺堪为左证也。 巨师画流传已少,况此卷千岩万壑,令人应接不暇,而气浑沦,笔墨之痕俱化,尤希世之宝也。后世影响
《巨然万壑松风图》是中国历代绘画经典高清仿真解析范本之一。
《万壑松风图》是山水画发展演变的标志。重要展览
2014年12月26日—2015年3月,南博特展馆举办“藏·天下——庞莱臣虚斋名画合璧展” ,《万壑松风图》是其中展品之一。巨然:生卒年不详,五代、宋初画家,江宁人,师从董源,在中国绘画史上多以“董巨“并称,继承了董源“淡量轻岚为一体”的画风。米芾在《画史》中写道:“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北宋董源、巨然山水被后人誉为南派正传。巨然作为引导其所在时期的山水画变革之领军人物,对后世山水画创作影响颇深。
巨然的画作,《宣和画谱》载有《夏景山居图》、《夏日山林图》、《夏云欲雨图》、《秋江晚渡图》、《夏山图》、《秋山图》、《秋江渔浦图》、《溪桥高隐图》、《万壑松风图》、《云横秀岭图》等一百三十六件,几乎全是山水。传世名作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层岩丛树图》等。